相信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并不一定都以爱的方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父母有的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的或者生理的,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在父母的影响下长大,在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会使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父母唠叨,则孩子会对亲密关系产生回避等。那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行为包括什么呢?
1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期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学习、同伴关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如果夫妻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挖苦或大打出手,会引起孩子的恐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的形成,也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产生影响。
2过于唠叨
唠叨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也会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唠叨是为了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但这通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成为“风暴”中心,并且会破坏孩子的倾听等特质。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与其唠叨,不如采取少说多听的策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这样也可以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3没有清晰的亲子边界意识
心理边界最早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提出,认为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对于触及护城河的具体行为,心理学家Gionta做出近一步的解释,如果一个人产生了以下两种感受,那就说明别人打破了他的心理边界。
这两种感受是不舒服和愤恨不满,一般会在“对方压制了你,利用了你,让你觉得不被欣赏和尊重”或者“对方不顾你的感受,强行向你灌输他的价值观、想法、期望等”的时候出现这种感觉。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划清界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学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总把孩子作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与隐私,允许孩子说“不”。
4语言暴力
2018年,美国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A.Teicher团队发现,长期接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的海马体体积(负责情感处理及记忆形成的部位)缩减,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与语言智商有关)却在逐渐增加。由此可见长期处于语言暴力,会对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同时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相对于“吼”或者语言暴力,家长不妨试试低声教育。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平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孩子,让孩子处于心理受“压迫”的状态。
5无原则的妥协
对孩子无原则的妥协会让孩子错误的认为只要提出要求,家长便都会答应,并且可能错误的将某些无理的要求认为是合理的。同时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如通过哭闹打滚等不合理的方式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6让孩子听话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多数是由听话的孩子长成的,这类型人格的人自我认同感较低,在工作或生活中,会压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别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多听孩子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听话,有主见的人才是未来所需要的。
7不守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家长说话不算话,不仅会降低在儿童心中的威信,甚至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不守信的特质。
因此,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请和孩子说明原因,并跟孩子道歉,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不解释。事实上,孩子比你认为的知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