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季羡林先生。提到他,身上的头衔很多,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会八个国家语言等,但是他也有鲜为人知另一面。
他在日记中写到: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些都是他年轻时候写的东西,很年轻气盛,也很有争议。他晚年把自己的日记出版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把这些东西都删掉,但是老爷子直接拒绝了。
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被包装得很完美,自己也曾幼稚过,这很正常。
除了季羡林,王菲也可以算是相当“我行我素”的人了。有一次,王菲和张学友一起作为特邀颁奖嘉宾,在台北参加金马奖。上台后王菲忘记了颁奖词,她说:“我想想”,后来没有想出来,王菲风轻云淡地笑着说:“搞忘了,我们颁奖吧。”
我们大多数人评价王菲“为自己而活”、“不受外界的评价影响”、“能够真正放下”,她也并不追求完美。她对很多事的态度是:你们尽管提意见,反正我不听。你或许对她存在很多的异议,但是不得不承认,她很在意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情绪,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对那些不完美,不苛求,欣然接受。
你认为的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是按照别人的期望那样去生活,还是讨好别人,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人,不管自己是否快乐。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讨好他人,而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其实,很多人都活得很克制,活在无数个条条框框里面。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设计着按照一个模板在走,读书的时候要怎么怎么样,结婚的时候要怎么怎么样,有了孩子之后要怎么怎么样。我们害怕让别人失望,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别人,甚至不敢坦露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总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生很短,寿命最长不过百年。所以,有人说,人生是梦,是很短的梦;有人说,人生不过是肥皂泡。其实,人生有没有意义全看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我们不需要苛求自己完美,尽管我们平凡,但是也希望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真实,至少能够接受不完美。
当我们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再害怕别人的异样眼光,不再去苛求自己变得完美,学会了在“破碎”中和自己相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才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我,才能组成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最后送大家一句三毛的话:“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