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的父母都喜欢做孩子的“差评师”,对孩子指责的多、夸奖的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通常既自卑,又迷茫。
成年后的我们,该如何疗愈这个创伤?
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批评、贬低,对别人的孩子却是认可、赞赏呢?
这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父母那一代人的教育有关。
中国的文化中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等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谦虚的品德,也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古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老婆为“贱内”,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儿子是“令郎”,女儿是“令爱”。
这些传统延续下来,很多父母在对待子女和教育子女上的态度往往就是:
1、奉行打骂教育,各种批评、打击孩子,认为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成才;
2、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抬高别人的同时将子女贬的一无是处。
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只会带来伤害,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损害极大。
基本上有这几大伤害:
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喜爱,以为父母不认可自己,不爱自己;
让孩子极度缺乏自信,自卑,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
更糟糕的是,孩子会内化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总是不认可自己,总是批评、否定自己,这一行为如果严重,孩子极可能就陷入抑郁的泥沼中。
这样的孩子长大,没有自信,没有幸福的能力,也无法为自己创造轻松愉悦的人生。
满身创伤的孩子,会把这样的模式继续复制给下一代,继续让下一代痛苦。
而现在,我想告诉你的事实是:
孩子,你的父母不认可你, 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父母缺乏认可他人的心理能力。
如果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也是抬高别人贬低你,你要明白,他们可能并非不爱你,不认可你。
而是他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认同“批评使人进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等教育理念。
很多中国父母的心理功能有问题,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和完善到能够欣赏和认可他人的程度。
依据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1.我不好——你好:通常这类人很自卑,在人际关系中容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他们会花很多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赏。
2.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类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内心十分孤独。
3.我好——你不好:这类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责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导致自己固执己见。
4.我好——你也好:这类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他们能改变的事物。
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第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对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要求一个人的内在是有安全感的,是充实的,是能够接纳不完美自己的,是对自己持基本肯定和信任的……
于是他对世界,对他人也会持肯定和信任的态度。
很多人的内心模式是分裂对立的,只有对错、好坏之分。
如果父母认可和欣赏孩子,说明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好。
那么对心理不成熟的父母来说,当感受到孩子好的时候,就会将自己感觉为不好,当感受到孩子不好的时候,就会将自己感觉为好。
即“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模式。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在贬低自己孩子的时候,会有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洋洋得意的感觉。
实际上,当我们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去认可别人,感受到别人的“好”时,并不会减损我们自身的“好”,也不代表我们会比别人差。
很多父母做不到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欣赏,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被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欣赏过。
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他们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