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6
2019

记得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么一段印象深刻的剧情:

布莱斯跟着家人搬到一个小镇上,而布莱斯的到来令邻家女孩朱莉怦然心动,后来他们做了同班同学。

朱莉家后院养着很多只鸡,为了接近她喜欢的布莱斯,于是,每天拿着一打鸡蛋送到布莱斯家,乐此不疲。

本以为布莱斯及其家人会感激,喜欢她送的鸡蛋,不料,在某一次送鸡蛋之后,剧情发生了反转。

某一次,朱莉像往常一样把一打鸡蛋送到布莱斯的手上。但是,在转身离开的时候,发现布莱斯想把她送的鸡蛋和垃圾一起扔掉。

在朱莉不停地追问下,布莱斯说出了这样的理由:他爸爸觉得她家鸡圈脏兮兮的,怕吃了鸡蛋感染上沙门氏菌。

显然,对于朱莉的付出,布莱斯一家人并不感激。

朱莉伤心不已。

image.png 

生活中,我们热情地去帮助别人,没有得到感激,反而遭到别人的嫌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待朋友、家人、同事等身边的人,我们总会不自觉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说话和做事总会照顾的他们的感受。

然而,在一味地讨好过程中,他们把你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如果有一次,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好。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讨好型人格”。这种人格存在我们很多人身上,尤其是对待亲近的人,会一味地讨好,哪怕自己受委屈,也不忍心他们难受。我们小心翼翼的观察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得到肯定,会不会有不妥的地方。

现实中,我们不会做很多离谱的事情,努力维持生活中各种平衡。但我们真的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这样做吗?

工作中,只要有交集,不管你讨不讨厌那个人,都会温柔的对待他,维持好人形象。

生活中,为了缓解两个人的尴尬,积极的去找话题聊,即使你内心感觉无聊,也会一直聊下去。因为你需要维持他眼里懂礼貌的你。

很多时候,我们从来都会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努力去讨好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维持在大家面前好人的形象。

只要我们有一个动作不对,引起对方的一丝反感,就会不断地审问自己。即使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也会陷入自责中。

可是,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试着问问自己,你内心真实的声音,是否愿意这么做?难道你真的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吗?

现实的世界里,“听话、懂事”却不讨喜。你做事是认真,但是,你软弱的性子、不会拒绝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成了容易欺负你的把柄。当领导给你多增加任务时,你认为是看重你,而在别人眼里你是傻。当别人偶尔发善心帮助你时,你认为这人真好,其实,人家根本没有正眼瞧你。

很多时候,“讨好型人格”总会试图压抑自己,把别人的评判当做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能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可是,很多都没有意识到,这本来就是自欺欺人。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都有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丢失了任何一面,都不能算完整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自我判断,本不是另一人所能左右的。就像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爱你的人是喜欢真实的你,不是伪装的你,所以无需掩盖你真实的意图和想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活出自我。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不是他人的。你可以大声对自己说:“讨好自己,最重要!”

重庆浩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7 渝ICP备170030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767号

重庆市渝中区企业天地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