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6
2019

你是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她希望父亲、母亲、男友都是完美的。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不合理理念,而那种“你必须对我好,否则我就活不下去”是不合理理念中的一种。

同样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image.png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实际上这种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她有许多机会跟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女孩上了大学,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却仍然由姨妈作主,这让她姨妈很反感。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的多属于这种,比如“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

权力型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迎合型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欲望。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完善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认同,才渴求他人的认同让自己感觉有价值,是让“自己缺失的意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达到。

情欲型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尽管在童年,我们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可能并不怎么完美,但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相反,一个人总向外界索求,是一种婴儿的表现,因为只有婴儿,才会一个劲儿的索取,从不付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所有的成长都是发展的,我们或许是需要走出以往的创伤,或许是需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在这个社会上的我们,不用依赖任何人,也可以得到关爱与接纳,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也能得到喜欢与尊重。

因此,就算原生家庭有负面影响又如何呢?我们在未来的时光里,一步一步的弥补、抹平,用新的认知去重建就好,又何必执着呢。

重庆浩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7 渝ICP备170030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767号

重庆市渝中区企业天地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