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但有一种感觉,最让人感到心酸:明知道一些人对自己很重要,心里却没有什么感觉,在情感上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对于身边的其他人,我客气、礼貌、尊重别人,很认真、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却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心里。
对于这样一部分人来说,非常想去爱别人,却十分吃力。常常拼尽全力付出,既换不来他人善意的回应,也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
失去自我,就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有一项关于“空心病”的研究。研究表明,有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常常失去了自己的目标,除了为许多“应该”的标准去活,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
当一个人一直生长在一个不被看见的环境里,他就不得不用自我牺牲去换取被接纳,这样自主性发展就会被剥夺,所以长大之后,也很难不为别人而活,因为自我意识一直没机会获得发展。
而这种为别人而活,其实是隐藏着很多希望被他人接纳的需要在里面,并非是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用力的爱,其实是没有情感流动的,尽管他们非常想通过自我牺牲换回爱,却会让伴侣疏远,让孩子无法亲近。
所以,如果父母因为成长经历中的缺失造成很多遗憾,他们可能不会爱自己,也不会去爱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而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也很难自爱和去爱人。
唯有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关系里所处的位置,有意识地开始自我成长,才能把自己从世代传承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开始营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所以,幸福从来不是付出和得到,而是我们允许有多少情感在流动。痛苦的、僵化的模式会阻碍我们去爱,也会让我们无法获得情感的滋养。这样匮乏的心灵之地,只有经过深耕和重整,才能在关系里开出幸福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