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主要存在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变得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认为,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
因此当孩子得到父母很多爱时,会让他们内心产生爱的回应,使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希望自己能让父母欣慰。这是父母拥有的真正重要的影响力,可以约束和激励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这种相互的情感联结,他们是无助的。他们会没有办法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一旦他们真的变得肆无忌惮,就会成为我们在儿童辅导机构和少年法庭上看到的那种孩子。
父母的爱唤醒孩子内心爱的回应——这是生命最初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还是冷漠的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还是不值得信任的人,一个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就基本上决定了。诸如职业兴趣、特殊习惯等其他各种各样的个人特点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形成的,但是基础早已奠定。
我们很多人表面上看上去很正常的,但是一旦深入了解以后就会知道很多人内心是带着伤的,要么是父爱缺失,要么是母爱缺失。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知道冷热,身体不敏感,吃饭睡觉不定点?你去了解就会知道,他们在小的时候很少得到妈妈细心的照顾。往往被父母呵护地很好的人,对他人也是一种体贴和照顾,在进入亲密关系中也不会一味索取的。
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天生的,他能够从一段好的关系里面去汲取,去建立他的亲密关系模式,很自然的学会如何爱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在亲密关系当中去索取,去付出。
生活中或许有这样一些人,亲密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是去弥补或者完善幼时父母所缺乏的爱。因此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有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能力可以培养出他良好的“应对机制”,而“应对机制”恰恰是面对困难、窘境时最需要的能力和心态,具有这种本事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