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无忧无虑的小天使。孩子的性格如自信、自卑、内向或者外向,这些特质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出来的。
自卑对孩子当下或者未来生活中有重要的影响,自卑的人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认为生活没有希望。有研究发现,自卑和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怎样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呢?
经常批评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中,批评孩子的家长比表扬孩子的家长要多得多。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时,家长可能并不会及时表扬和奖赏,但是如果孩子某种行为出现偏差,或者孩子行为和家长预期不符合时,就会得到批评,甚至惩罚。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慢慢的形成自卑的性格。
不听孩子心声的家庭。这类家庭永远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其他人全都没有发言权,这个人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妈妈,但是永远不会是孩子。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很少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会包办孩子的生活,比如房间的装饰、朋友的选择,甚至学校或专业的选择。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遇到人生的选择时,会对前方的道路产生疑惑,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在朋友圈里也不能自如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会越来越怯懦自卑。
缺少陪伴的家庭。小时候,我们需要在父母身边才能放心的去探索世界,如果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与我们足够的关注,可能会使我们缺乏安全感,但是陪伴不只是幼时才需要的。都说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安全感,让我们放下对世界的伪装,向家人展示脆弱的一面。但如果在自己脆弱的时候,家人常常不在身边,会让孩子丧失对世界的安全感,特别是在个人尚未独立的时期。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没有办法克服面前的问题,在机会和挑战面前会畏缩或不敢前进。
有暴力的家庭会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变成施暴者,将自己受到痛苦发泄在受害人身上,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另一种,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长期出于恐惧之中,会对暴力留下的童年阴影,一想到便会不自觉的产生害怕情绪,因此长大后遇到问题时,首先会选择退缩和回避,受到欺负也不敢反抗,这样的性格,很难在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