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6
2019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项单项选择,我们总会面临很多的冲突和选择,比如在学校要考虑考研还是工作,在职场要考虑这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总会使自己处于焦虑状态,因为总想给自己多加一些选项,以为这样就增加了抗风险能力,能做到游刃有余。但事实是,一个劲的做加法,想得再多、再美,实力跟不上,多少选项都是无效。

image.png 

盲人科学家希娜·亚格尔曾在TED做过一场演讲,通过研究人们做选择背后的心理,来探讨选择的艺术。她说,通常人们都认为自己拥有的选项越多,做出的选择就越好。但事实上,当一个人在他没法分辨的东西间做出选择,无异于一种折磨。

心理学家谢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在食品店摆上一张桌子,上面上 6 种或者 24 种口味的果酱,来购物的人可以免费试吃,统计他们试吃的种类数,以及试吃之后是否会真的掏钱购买。

结果显示,无论选项数量是 6 种还是 24 种,人们都只会品尝其中的一、两种。 此外,选择的数量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意愿:面对 6 种选择,有 30% 的人后来真的购买了其中的一种果酱;而面对 24 种选择,却几乎没有人愿意掏钱购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选项太多时,我们没法认真考虑所有的选项,甚至干脆会放弃做出选择。后来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选择太多,即使真的选了其中的一个,我们对于自己的选择也会更加不满意,更容易后悔。

因此选择的价值,要建立在能识别选择差异的基础上,如果这一堆选项对你而言区别不大,或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类比分析,光是做这个决定,就已经很亏了。有实验表明,仅列出10个以上的选择,足以让很多人崩溃。

有人认为,选择会不会让人纠结,关键不在于选项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整个选择情境有多少信息需要处理。当情境过于复杂,信息量超过了我们大脑的加工能力,就会导致决策困难,以及满意度的下降。

当面对完全陌生的、没有任何参照可以依赖的信息时,个体反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加工信息,以避免错误。人类天生向往节省时间,也天生向往真实。选择越多越焦虑,一方面是因为选择越多,人们越害怕自己选错;另一方面,是在做出判断和选择时,尽量节约认知资源这个期待没能被满足。

因此当每次面临选择时,不要一个劲儿的给自己做加法,也要尝试做减法,找到自己最优化或者最满意的选项。

重庆浩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7 渝ICP备170030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767号

重庆市渝中区企业天地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