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也总有一些人是不喜欢我们的。人和人之间仿佛具有磁场一样,我们被和自己有相同磁场的人吸引,而回避那些带有不合适磁场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但这个性格的形成和先天的气质有关。心理学家将先天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也就是说小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带着先天的气质而来,性格则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中培养。
如果孩子遇到的是一个敏感的妈妈,能识别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迅速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然后慢慢引导,就能完善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太木讷甚至有些自卑,那就带孩子多多去交际,鼓励她、赞美她。如果孩子太外向坐不住,那就带他静静阅读,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引导,同时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有一些好客体,能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客体是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它组成了我们成长的环境,人也好,环境也好,会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我们影响,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的社会中,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单独的自我空间。在这个大环境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会害怕别人的看法,别人的目光,会变成畏首畏尾的讨厌的人。
或许是我们讨厌错了,小时候,我们讨厌上学,讨厌写作业,讨厌吃蔬菜,讨厌父母的唠叨。这些小时候的讨厌,有意义却没有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它不一定符合长大后的标准。
或许是我们被身边的人或者事物影响了,我们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习得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是无意识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是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的,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而现实生活中不会只出现好的行为表现,还有不良的,因此我们一直都在通过观察和认识他人行为,来指导我们的面对问题的方式。
踢猫效应很能说明问题,一天老板找茬对下属发火,原因是合作伙伴无故毁约。这位下属不敢对老板生气,回家拿妻子撒气,妻子没法,只好找孩子出气,孩子无故被打骂,只好去踹猫,对猫发脾气,最后引发了的事故。
你看,就算是孩子,也会在环境中习得他人的应对方式,然后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其他力量比自己弱的人或者和自己关系紧密的人。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或许很难拥有成熟的应对方式,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也很难有突出的贡献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