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7
2019

经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性取向”的问题,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总是希望孩子不是同性恋,如果是同性恋的话,希望医生一定要想办法给予纠正。作为“同性恋者”,孩子往往是被迫前来就医的,其本身并无改变自身性取向的愿望和动机。许多同性恋者其实是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说服父母,理解和接纳他的性取向。那就让我们更深入认识一下同性恋吧。

image.png 

同性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必须强调说明,按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CCMD-3)》的规定,一个人,如果只有同性“性取向”,而没有其它精神症状的话,并不被视为“精神疾病”。

1、关于“性取向是同性恋”的诊断

一般来说,诊断“同性恋”,要求“病人”具有只针对同性成员才有的跟性欲相关的情感、幻想或行为。即使在方便与异性进行交往的环境条件下,当事人“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的呢?

有两个重要的具体参照指标:一个是,见了喜欢的同性,在同性的触碰下有快感,以及有性高潮,却没有心理上的幸福感。幸福感,才是性爱的真正目的。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同性恋者自身的性身份并没有改变。比如,身体是男性,心理上认为自己也是男性。如果身体是男性,心理上却认为自己是“女孩”,这不是同性恋,而属于“易性癖”,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要做变性手术的那部分人。如果是单一性别的环境,出现了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是同性恋。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迄今为止,科学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清楚。同性恋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自己从懵懵懂懂的时候,就隐约地觉察到了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他们就会猜想(或者宁愿相信)自己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也没有发现跟同性恋准确相关的基因。在科学没有弄明白“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的情况下,只能有一句话是可以参照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性取向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句话,几乎是废话,并没有说出具体的产生机制。但是,这句话,其实也是有用的。比如,当有论文报告说“发现了同性恋的基因”时,我们就可以说,同性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基因”这样的生物学因素,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使同样的都是“同性恋者”,其实,每个同性恋者,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都无法仅仅用同一个普遍和统一的科学原理去说明。

但是,我们可以朴素地、类比地来说,同性恋,较之异性恋,就像是“右位心”。一般人的心脏在左边,个别人的心脏在右边。尽管他跟大多人很不一样,但是,这只能说是“个体差异”,而不能说是“疾病”,因为他的健康状态是良好的。同样的类比,多数人是人是右利手,少数人是左利手,左利手并不是病态。有的人喜欢吃羊肉,有的人不喜欢吃羊肉,不喜欢吃羊肉的人,也不是病态。所以,同性恋现象,不是疾病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全社会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问题。

重庆浩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7 渝ICP备170030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767号

重庆市渝中区企业天地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