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真的会拒绝。当身边的人向你寻求帮助,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时,尽管你满心不愿意,但你是否就可以温和而坚定的说出“不”呢?我想大多数人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顾虑。
现实是你帮助他人99次,拒绝1次,别人不会记得你99次的帮助,只会记得1次的拒绝。拒绝99次,帮助1次,别人不会记得你99次的拒绝,只会记得1次的帮助。人就是这么奇怪,同时如果帮助的次数太多,对方就会把帮助当做是理所应当的,并不会感恩,也不会觉得你在这件事情上,对他有多少的帮助。
其实帮忙是“人情”,不想帮某些忙是“心性”,这是两难齐全的问题。当然拒绝并不是因为拒绝而拒绝,而是那些事情不符合自己的个性,所以不愿意为了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有人认为,很多情况下的拒绝是“没有礼貌的,甚至是情商低的表现。”真实的拒绝并不是这样的,为了避免得到如此结果,我们需要学会拒绝,在拒绝的同时,又能顾忌到对方的情绪。
拒绝是平衡好做自己和迁就他人微妙关系的方式。如果在交往当中发现自己也能够接受,那么可以试着去适应别人。相反,如果因为不会拒绝,而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那么就要学着试着拒绝。毕竟,做自己才能让自己保持愉悦和舒服的状态。
“身份拒绝法”:其关键在于拒绝他人是由于我必须坚持我的身份。而不是我在情感上不重视你。大部分人拒绝别人,喜欢使用“没时间”这个托辞,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所以很容易给人留下敷衍的印象。
“强调专业拒绝法”:你身边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你学计算机,所以一旦电脑出了问题,就先给你打电话,寻求帮助,久而久之,肯定会生厌,但是也不知道如何拒绝他,此时就可以用强调专业拒绝法,表明自己专业的价值,清除对方对专业的误解。
“条件补足法”:某些事情无法拒绝时,特别是领导的要求,此时我们便可以思考一下问题,如果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那么我们可以补充相应的条件,如某些支持或者给与报酬,因为一口回绝领导,也不会得到真正清闲。
最后,不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如果过于在乎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也很容易导致在人际关系中的失衡。尽管我们需要在意别人的感受,但不代表我们需要忽视自己的感受。不要因为不会拒绝,让善良的自己受伤,而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再相信任何人,不要因为害怕得罪别人,就选择伤害别人,一次次的委屈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我们没有义务去取悦任何人,盲目的接受只会让你丧失自我,这一种丧失,并不会让我们快乐和愉悦,只会让我们远离初心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