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7
2019

有孩子的家庭,我想都经历过那种被孩子气到抓狂,很多局外人往往都是一笑而过,觉得孩子而已,怎么会让家长如此大动肝火。

人在面对催促时,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接受,而是反抗拒绝,如同有人车后贴的“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的状态。

62.jpg

看到一句话说,能让老母亲一秒破功的,莫过于四个字:“时间紧迫”。在家长与孩子的故事里面,难受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被家长催促得不知所措,越来越磨蹭,家长被孩子气得血压身高,怒气冲冲。

但是也会有家长发现,孩子往往越催越慢,同时催促的过程也会给孩子还来很多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的“主动性”变成了“被驱使”,此时催促会打击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原本刚刚想要去做一件事,却被别人抢先要求了,一下子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做了。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催促会让孩子不专心,因为他过去经常在专心学习时被人打扰、被人催促,造成他有随时随地会被人中断的危机感,因此不容易专心去做事情,会经常表现出分心、三心二意。

催促不利于“秩序感”的养成。孩子天生具有内在的秩序感,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完善。秩序感本身,是孩子产生自律的基础。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很多时候,我们的催促实际上是在要求孩子用自己的秩序来向父母的秩序做妥协。我们逼迫的“提速”,并不能真的使孩子效率变高。催促过于频繁和严厉,还会使孩子形成简单服从,而懒于思考的习惯。

催促会让孩子不独立。催促的语言经常伴随着不满意的成分,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加没有自信,久而久之,他会习惯等大人来帮他完成事情,以免多做多错,也会比较没有责任感。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本身就很磨蹭、慢性子,什么情况都不能催促的话,很多事情怎么办呢?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如当孩子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不催娃,因为当孩子全神贯注的投入在一项新技能的拓展,或者新事物的观察,或者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时,父母的催促,会成为一种打扰,不利于孩子专注力和秩序感的形成。“结束收尾”、“延迟满足”等情况下不催娃,这些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各项能力。

但也不是什么时候家长都需要让步,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做事习惯,同时避免催促的发生。

与孩子明确流程。幼小的孩子对时间概念模糊,因此需要家长用先后来教育孩子,“固定流程”能够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更易于使孩子遵守规则。

我们需要使孩子明白,他需要为自己的时间安排负责任,并承担结果。当孩子磨蹭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沟通,如“如果不尽早去洗漱,今天我们就失去讲故事的时间了。”我们需要让孩子先吃苦后享受,比如让孩子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孩子需要在人生早期拥有更多这样的体验,获得“要事先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重庆浩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7-2027 渝ICP备170030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767号

重庆市渝中区企业天地7号楼